起底苹果AR/VR产业布局:库克突破乔布斯影子的关键手
2018年10月15日
美国初创公司正开发无需VR眼镜的全新VR系统
2018年11月19日

Magic Leap 加快了进化的步调

在重新做大MR这块蛋糕之前,Magic Leap要做的,是扛住潜在用户和投资人预期的底线,争取更快地成长,迭代,最终迎来行业的复苏机会。

还处在发展早期的MR领域,有两个知名玩家,一个是巨头微软(三年前推出第一代HoloLens头显),一个是备受争议的初创公司Magic Leap。

2015年,Magic Leap对外公布了一段引人无限遐想的视频:一条巨大的鲸鱼突然从体育馆的地板翻腾而上,喷溅而起的水花似乎要把场内目瞪口呆的观众打湿。这个病毒式传播的「广告」,让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了Magic Leap的神秘存在。

但在2016年,外媒The Information抛出质疑称,Magic Leap通过大量的营销技巧和不切实际的愿景来炒作自己的产品,CEO Rony Abovitz则回应道,公司的小型化设备正在紧锣密鼓地测试。一年后,Magic Leap在官网公布了首款产品——Magic Leap One创造者版本。今年8月,这款MR头显在美国小范围发货,定价2295美元。

10月,Magic Leap举办了首届开发者大会(L.E.A.P. Conference)。一向吝惜透露公司进展的Magic Leap,第一次把产品和理念展示并传达给外界。在大会上,Rony着重讲述了头显系统内置的Helio浏览器,开发者可以在Helio上轻松地进行3D开发。虽然「Helio鲸鱼」demo和「体育馆鲸鱼」还有很远的距离,但Rony依然坚信,「Helio鲸鱼」的效果已经与过去一两年的电影特效场景非常接近。「体育馆鲸鱼」也仍在持续开发。

抛开「体育馆鲸鱼」本身带来的震撼,公众对Magic Leap的好奇,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资本对这家公司持续的青睐。2014年2月,Magic Leap获得私人投资者的5000万美元种子基金。8个月后又融得5.42亿美元,领投的是谷歌。今年3月又获得沙特阿拉伯财富基金领投的4.61亿美元。自2011年成立以来,Magic Leap先后得到了来自高通资本、淡马锡、环球集团、阿里巴巴等公司的巨额投资,融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3亿美元,估值高达60亿。

曾经有媒体问Rony除去第一代头显的研发,剩下的大量资金要怎么用。Rony的回答是:「我们筹集资金不仅是为了推出Magic Leap One。我们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开发体系和生产工厂来构建空间计算系统。未来还会有第二代、第三代……」近日,Rony甚至在Twitter上暗示第二代Magic Leap头显可能抢先于新HoloLens发布。从融资进展、硬件优势、内容生态构建、战略合作等方面来看,Magic Leap的进化步调的确加快了。

和HoloLens那种一体化设计不一样,Magic Leap One将头显、圆形计算设备和控制器独立开来。因此,头显部分的体积和重量可以做到更小、更轻。

据MIT科技评论报道,Magic Leap One在虚拟图像和真实世界融合的呈现上,已经有了突破。显示方面,用户可以近距离观看清晰的3D图像,视觉光场从距离脸部14.6英寸的地方开始,可以一直延伸到更远处。还能在同一时间看到多幅处于不同深度的虚拟图像。而且,Magic Leap在透明化的虚拟物体遮挡现实对象的显示效果上也有了进展,这可是AR领域一直以来的难题。而在视场角上,HoloLens只有35度,Magic Leap是50度。

有了硬件的铺垫,内容生态也急需构建。在开发者大会上,Rony描绘了Mapic Leap设想中的Magicverse生态——未来世界应该是由「虚拟图像层」覆盖在「真实环境层」上的虚实世界。让人振奋的是,Magicverse生态不是只有购买Magic Leap设备的用户才会体验,它将是开放的。

▲John Gaeta在会上讲Magicverse生态。

为了鼓励生态开放,在内容开发方面,Magic Leap公布了两项政策:允许竞争对手的硬件使用Magic Leap的内容;也鼓励内容开发者将为其他平台开发的内容带入Magic Leap One的头显。这种开放策略能极大增加内容的曝光渠道。因为单以Magic Leap的硬件销售量,不足以吸引大量开发者进驻,而如果相关内容能够被其他设备所消费,显然会让开发者有更多的机会和用户建立联系。

在大会上,不少优质内容轮番登场。比如备受关注的射击游戏 Dr. Grordbort’sInvaders,玩家先是用Magic Leap One扫描房间,确定墙壁和房间大小。游戏将利用这张地图来打开传送门,然后一批接一批机器人敌军蜂拥而至。这时,玩家必须利用控制器将它们一一击倒。精美图形和声音完美配合,而虚拟游戏场景又是在玩家熟悉环境的基础上去形成的,让人同时感受到真实和沉浸。

拿出这样的优质游戏,Magic Leap做了很长时间的「孵化」。Dr. Grordbort’sInvaders 是知名视觉特效工作室Weta Workshop和Magic Leap多年合作的结果。这源于在Magic Leap创立之初,Rony就开始和Weta Workshop接触。

▲上图为 Dr. Grordbort’sInvaders,下图为 Star Wars: Project Porg。

而能让星战IP出现在Magic Leap的游戏里,是因为在2016年,Magic Leap就已经和卢卡斯影业、工业光魔实验室达成一项战略联合协议,双方建立了一座联合实验室,用来研究如何用增强现实技术讲故事、探索未来的影音娱乐方式。而去年,工业光魔ILMxLab实验室在虚拟娱乐内容方面的领头人John Gaeta跳槽到Magic Leap。将Gaeta纳入麾下,Magic Leap的野心昭然若揭。Gaeta早在2014年就曾造访Magic Leap,后来又一起合作了《星球大战外传:侠盗一号》的VR体验影片。这次联姻,绝不是一时冲动。

作为《黑客帝国》的视觉特效总监,John Gaeta开创了电影的标志性视觉特效技术——子弹时间。

除了最先开路的娱乐产品,Magic Leap也积极研发企业应用。比如,宣布和医疗软件与硬件厂商Brainlab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。双方将研发一款先进的操作系统,将Brainlab的数据管理,云计算,可视化和逐数据处理软件,以及Magic Leap的空间计算与体验平台结合在一起。而近期推出的创造、购物、体验和社交应用也可以看出Magic Leap未来在C端布局的野心。

行业人士称,MR在B端和C端的应用场景都比VR和AR更广泛。VR未来作为主要的娱乐终端,仍存在不便随身携带的痛点。基于手机的AR体验因为不能解放双手所以不能长时间使用,基于智能眼镜的AR仅能为用户提供脱离空间信息,更多只能在B端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。而MR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像智能手机一样的智能计算平台。

简单来说,VR(虚拟现实)是将用户完全置于与自然环境无关的虚拟场所,AR(增强现实)是在可见的自然环境上叠加一层数字内容。而比AR更进一步的MR(混合现实)主张虚拟物体融入自然环境,并会对其作出回应,MR强调「虚实融合」。

Magic Leap创立之初,便和视觉特效公司接触,为几年后的「杀手级」游戏的诞生埋下伏笔,把最先开路的娱乐产品做到精细。等到硬件研发成功,便召开开发者大会,培育自己的「创造者社区」。接着又在B端秘密布局,不放弃为企业用户提供服务这一条路。而大会上展示的创造、购物和社交等领域的「范例」作品,也说明Magic Leap也想走HoloLens暂时不感兴趣的C端之路。这些都指向了:这家公司已经走上了打造「平台」的道路。

在VR / AR / MR领域的早期玩家都纷纷离场的情况下,这个行业就面临着外部持续不断的质疑。从内部来看,无论是「滞留」的大玩家微软,寄人篱下的Oculus,还是小步慢跑的Magic Leap,都没有将任何一方作为竞争对手。在重新做大这块蛋糕之前,它们要做的,是扛住潜在用户和投资人预期的底线,争取更快地成长,迭代,最终迎来行业的复苏机会。

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合伙人Chris Dixon主导了对Magic Leap的早期投资。他认为,飞轮效应也将在这个行业应验:一开始很慢,然后势头慢慢增强直到几乎不可阻挡。「虚拟现实目前的发展程度给了我希望。一旦人们体验到高端虚拟现实场景,他们一定无法拒绝。那时再回顾,我们会把2020年看作是虚拟现实时代。但在那之前,我准备好了面对炒作周期中不可避免的低谷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